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腰椎中柱、后柱的应用。方法 132例临床上有腰腿症状的患者行腰椎螺旋CT扫描,然后对螺旋CT扫描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并对重建图像进行分析,判定图像质量。结果 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完全符合诊断要求,并对腰椎中柱、后柱的病变进行测量、诊断。结论 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不仅能对腰椎中柱、后柱疾病进行诊断,而且还可以进行测量,明显提高腰椎中、后柱病变的检出率。 随着多层螺旋CT机的推广普及,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日益成熟,在腰椎中柱、后柱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得到肯定;本文就多层螺旋CT在腰椎中、后柱螺旋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中后柱病变的诊断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6月—2010年3月132例患者,男72例,女60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9.5±23.5)岁,腰椎骨质增生76例,腰椎骨折56例,合并不全性截瘫24例;其余35例脊髓损伤不明显。 1.2 方法 现有病例均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进行椎体螺旋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去除患者衣物上装饰物及金属异物等,嘱尽量平躺,对条件允许的患者牵拉双下肢,力求身体正中线与扫描定位线一致,屈膝垫三角垫,双手抱头。扫描方法:从腰1椎体上缘扫至骶1椎体下缘;扫描层厚3mm,层距3mm,螺距1.5扫描,重建处理可获取1~1.5mm的容积图像,传至Vitrea4.0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处理;应用MPR(多平面重建)在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上旋转,在合适位置显示软组织窗、骨窗,观察腰椎增生,椎小关节增生及骨折碎块累及中、后柱的范围、程度,椎管形态及碎块的大小、数目等情况;VR(容积重建成像法)立体观察椎体增生及椎管形态;CPR(曲面重建)拉直某一椎体,观察椎小关节及狭部有无骨折等。 2 结果 本组132例,76例腰椎骨质增生,发生在腰椎椎体前柱增生11例,22椎体;腰椎中后柱骨质增生65例,77椎体;腰1椎8椎节,腰2椎11椎节,腰3椎14椎节,腰4椎13椎节,腰5椎19椎节;合并腰椎间盘改变33例;黄韧带钙化27例;56例腰椎骨折,累及71个椎节,胸11 椎 3椎节,胸12 椎 8椎节,腰1椎 27椎节,腰2椎 27椎节,腰3椎 12椎节;56例腰椎骨折均累及中后柱腰椎,合并骨性椎管狭窄;MPR显示腰椎增生形态,骨性椎管内骨化的位置,累及椎体的多少;椎小关节空气征等改变;并于骨窗像显示骨折段腰椎的生理弯曲、有无滑脱,中后柱附件的改变,如合并椎体狭部、椎板的骨折,有无髓腔血肿等改变;VR重建能显示椎管立体三维解剖关系,能了解骨折全貌、骨折碎块在髓腔的位置、碎块的数量、大小等。 3 讨论 腰椎的病变多且较为复杂,常规X线摄影是基本的检查,但由于X线平片是一种二维图像,关节周围各种软组织结构重叠明显,很难显示椎体的复杂结构,特别是椎体中后柱复杂病变的异常变化。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显示横断面扫描信息量大,图像结构丰富,且能够显示骨质增生及骨折部位,还能同时显示椎体周缘软组织内、髓腔内有无游离骨块、软组织肿胀及关节腔内有无“空气征”、积液、积血等情况;但轴位像为二维图像,缺乏立体解剖的图像,无法连续任意多角度观察,对于腰椎中后柱的骨质增生、黄韧带钙化、腰椎滑脱、椎小关节的增生等改变及腰椎骨折后,骨折部的错位、移位、旋转,椎体压缩及椎体附件等观察缺乏连续性,仅能依据各层的影像表现猜测空间立体解剖关系,且对有些解剖数据的测量比较局限,无法全面观察。腰椎骨质增生及椎体狭部骨折常用的CT图像后处理方法有MPR、 CPR、 VR,MPR是将一组横断面图像的数据通过后处理使体素重新排列,使其在显示屏上能够根据诊断的需要显示任意方向的二维断面图像,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CT不能按任意角度扫描的缺陷[1] 。CPR是指在一个指定参照平面上,沿兴趣区划一条曲线,并沿该曲线做三维曲面图像重组;可使弯曲的器官拉直、展开。显示在一个平面上[2]。VR是将选取的层面容积数据的所有体素加以利用,并通过计算机的重组投影以二维图像显示。在物体边界欠清时具有很大的优势,亦可同时显示空间结构和密度信息。 本组病例中76例腰椎退行性变,MPR可清晰显示“环裂征”和“双关节征”,利用工作站上任意角度,以椎弓矢状面像作定位参考,反角度直接扫描更容易把握和真实显示椎弓狭部全貌;判定椎体中后柱骨赘、纤维组织增生及其对硬膜囊、侧隐窝压迫、神经根推移的情况,并可对裂隙间距、椎管横径进行测量;运用CPR技术可对兴趣区疑有椎体狭部骨折进行重建,分析两侧椎体狭部的骨质结构,并对骨折移位情况进行判定;VR技术的运用可以立体的观察退行性变髓腔内情况,了解骨赘突向椎管的位置,从而确定腰椎中后柱蜕变的程度,区别腰椎退行性变的种类,既椎体型、神经根型还是混合型;本组33例腰椎间盘以MPR显示最佳;65例骨质增生亦可用MPR显示并观察后纵韧带情况;冠状位对骨赘突向椎间孔或观察椎间孔变化有明显优势,对骨赘突向椎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结构显示则不如CPR,而矢状位重建有利于对椎体增生、椎体滑脱程度、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及椎管前后径变化的判断。本组56例腰椎骨折运用MPR是在薄层重建图像基础上生成,从冠、矢状位和任意斜位逐层观察骨折,简单易行。可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在最佳位置、最佳角度上清晰的显示椎体中后柱爆裂骨折移位情况,碎骨片的位置、大小、形态、多少,腰椎骨性椎管狭窄的程度,并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了解病情与相邻椎体及附件之间的解剖关系,实际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类型、骨折线走向、骨折累及范围、骨折块移位的距离、角度及关节脱位等改变[3]。多方位成像等优势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但MPR仍为二维图像,缺乏立体感是其缺点;VR为三维图像,具有直观、立体感强、可任意轴向和角度进行旋转等优点,且对金属产生伪影小,金属内固定材料边界较柔和,但不利于对腰椎细微解剖结构的观察和显示[4]。总之,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客观的、较全面的评价腰椎中后柱特殊部位的解剖结构,有效地提高腰椎中后柱的继发性病变显示率和诊断率,明确临床诊断,克服患者体位不正,脊柱弯曲带来的干扰。为临床医师了解腰椎中后柱病变及周围解剖详细的结构及空间位置关系提供重要的医学影像学帮助,一次扫描,既可对腰椎椎体进行观察,也可对腰椎间盘进行显示,减少对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