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T和MRI的普及应用,使常见病的检查手段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CT和MRI的扫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已经成为今天我们影像学科的重要课题。腰椎是人群中患病率较高的部位之一,本文介绍如何应用CT和MRI扫描技术精确显示腰椎病变部位来提高检出率,对腰椎疾病的及早诊断、治疗提供更大帮助。 1 检查方法 1.1 腰椎CT的检查方法 1.1.1 摆位 常规仰卧位,为了减少脊柱正常弯曲形成的前凸,腰椎采取双膝屈曲位。定位摆好位置后、作CT扫描定位像,以便根据它决定支架倾斜角度,也可以把各扫描层次标在定位像上以明确各层面的水平。对疑为椎间盘病变,在椎间盘层面上连扫三层。如果在侧位定位像上疑有椎体形态改变的,要在椎体上连续加扫,以免漏诊,因此不能忽略腰椎CT定位像的作用。最好将椎体与椎间盘扫描作为常规,如果只扫椎间盘而不扫描椎体,容易遗漏椎体病变。 1.1.2 层厚 间距、椎体各为5mm,椎间盘各为3mm。 1.1.3 曝光条件 电压120千伏(KV)260毫安秒(mAs)。 1.1.4 照片 为了显示骨与软组织结构需用双窗技术照片(即骨窗与软组织窗)。 1.2 腰椎MRI检查方法 病人仰位,双腿屈曲垫起,即可起稳定作用,又可使病人舒适易于配合。先扫描冠状定位像,选择脊柱清楚的图像拟定矢状位扫描,然后在矢状位病变处定位,作横轴位扫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横轴的层厚及层间距,作平行于椎间盘的任意方向的多层面扫描。对于脊髓肿瘤的,除常规扫描方位外,要区别肿瘤位于髓外时,必须作冠扫,定位线与脊髓平行。必要进增强扫描以显示病变强化程度。对疑为椎体肿瘤时,需加扫矢状脂肪抑制序列。了解椎体破坏水肿范围。 2 MR、CT检查的优缺点 2.1 CT与MR在腰椎扫描方面的优势 2.1.1 有较高的对比度 CT只有一个成像参数,即X线吸收系数,MRI至少有4个成像组织参数,即T1、T2、N(H)和流速f(V),MRI成像还与所用机器脉冲序列及其参数有关,如TR、TE、TI、激励角等,MR成像可充分应用上述参数,使软组织对比明显高于CT。 2.1.2 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诊断的提高 在脊柱MR成像技术上,最常用的序列是T1W1、T2W1、FatIR,T1W1对正常解剖结构显示较好,T2W1对显示较为敏感,两者均可反映质子群周围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征。脂肪抑制序列FatIR是在T2W1的基础上,将脂肪的高信号变为低信号,以显示出高信号的病变水肿区,使用该序列可以避免脂肪高信号的干扰,提高腰椎病变的检出率。对于脊柱外伤的病人,医生最关心的是有无脊髓的永久性损伤,在这一方面,MRI具有其他诊断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MRI可以根据临床分类再结合脊髓损伤程度的情况做出综合诊断。 2.1.3 任意方位断层扫描 CT主要为横轴位断层扫描,冠状位、矢状位断层比较困难,有的部位甚至无法进行。MR扫描在病人体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变换层面方位选择梯度磁场,可行横、矢、冠或斜位断层,在显示病变范围,立体的观察病变上很有帮助。 2.1.4 空间分辨力 MR的RF波长为m,而X线波长为A这种差别使前者空间分辨力低,但由于MRI的图像重建技术进步,使用合身的表面线圈,其空间分辨力与CT已无很大差别。 2.1.5 无损伤的安全检查 MRI用射频(RF)波长数米,CTO为短的X线电磁波,高能量的X线对人体有辐射损伤。从能量看,MR的RF只CT的1010分之一。从目前的科研结论临床实践证明。MRI检查对人体是无损伤性的。 2.2 与CT相比MR在腰椎扫描方面的缺点 2.2.1 定性诊断困难 尽管MRI图像能反映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征及某些病变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如果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脂肪、亚急性和慢性血肿等,在定性诊断上很有帮助,但对不少病变而言,定性诊断仍很困难。 2.2.2 成像速度慢 MRI成像速度远远赶不上CT,信噪比等方面也有不尽满意之处。 2.2.3 运动伪影 MRI无骨伪影:MRI无骨影,但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运动所引起的伪影可导致检查的失败或降低图像质量,对服用镇静剂后仍不能保持体位不动的病人,不能行MR扫描。 2.2.4 钙化灶及骨质病变 钙化灶在发现病变和定性诊断上都有很大作用,CT能很好地显示钙化灶的部位,范围和形态。MRI对钙化、骨皮质不敏感,一般均表现为低信号。因此MRI对病灶的钙化、骨化、骨皮质破坏以及骨膜反应等的了解都不及X线平片和CT。 2.2.5 禁忌证 装有心脏起搏器,疑有眼球内金属异物者,动脉瘤用银夹结扎术后均应严禁作MRI检查,体内留置金属假肢者不宜做MRI检查。监护仪器,抢救器材不能带入MR检查室。因此,在检查过程中有生命危险的急诊、危重病人不能作MRI检查。 3 小结 由于各种检查仪器各有其优缺点,在腰椎病变常规X线平片检查后,如何选择CT、MRI,应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合理选择检查手段,提高诊断水平。 |